儿童体质与选用保健医疗食物的关系
四、儿童体质与选用保健医疗食物的关系 : 前面说到,在保健医疗食品中,有些属于温热性质,有些属于寒凉性质;有些具有补益身体作用,有些具有医疗疾病功能。如何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保健医疗食品,必须从儿童的体质情况考虑。下面就从中医学的角度浅谈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,从中谈及儿童体质各种情况。
中医把人体划分为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五脏生理系统,每一脏各有其独特生理功能,又互相密切联系,构成了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整体,担负整个人体的功能。每个脏都有它所属的腑,并通过经络,把外而肌肤、五官,内而筋骨脑髓,同五脏生理系统联系起来。中医又把构成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类物质称之为“精”,把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称之为“气”。精与气之盛衰,代表了人体体质的强弱。
精又称阴精,它包括精、血、津、液。精与血,不但是人体组织结构的物质基础,也是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物质依据,精血充足,身体强壮,故称“血盛则形强”,所谓“形”,即表现于外的形体与神态。若儿童精血亏损,则表现发育迟缓、形体消瘦、神疲乏力、发稀枯黄、牙齿生长不好,甚则骨蒸潮热、舌红口燥等。一般可用桑椹、黑芝麻、枸杞子、核桃仁等保健食品来补养精血。
气是指阳气,直接的含意就是功能活动。一般把人体各脏生理功能活动的强弱,称之为气的强弱、盛衰等,如肾气盛衰、心气强弱、脾气虚实等等。因气的由来及生理功能的不同,可分为元气、宗气、中气、营气、卫气等。平时说的先天足与不足,主要就是指的元气,小儿先天不足,就是指元气衰,表现发育迟缓;身体虚弱等,可吃人参、黄精、虫草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核桃仁、胎盘、蜂王浆等营养、保健补品。宗气是指自然界吸入之清气(氧气)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得来的水谷精微(营养物质)结合而成。宗气形成于肺而积于胸中,能助肺司管呼吸,助心以行血。因此,凡呼吸、声音的强弱以及气血的循行,都与宗气有关。营气是运行脉管中,是血液化生和组成的重要成分,并有营养全身的作用,实际是被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。卫气是保卫人体的气,具有卫外作用,若小儿身体虚弱,卫气不足,则表现抵抗力弱,极易为外邪所侵,如易患感冒、易汗出等等。可以吃人参、黄芪、五味子、山茱萸等补养中药以及糯米、浮小麦等保健食品来补养卫气,增强抗病能力。
阳气之所以存在,全靠着阴精,阴精之所以化生,又全赖于阳气,精足则气旺,精、血、气调和,百病不生。精与气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基础,而每一脏腑各有自己的生理功能。
肝,它与胆的关系为一脏一腑,称为相表里。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是:
1.肝与情志关系密切,称为主疏泄。主是主管的意思,也就是肝气要疏通条达。如果因情绪不好,如生气、急怒等,易引起肝气郁结,出现两胁胀痛、情绪抑郁或急燥易怒等症状,一般需疏肝理气的药物治疗。儿童这种情志病少见。
2.肝藏血,肝开窍于目,目得血能视,发(头发)为血之余。因此肝血不足时,往往视物昏花,视力减退;肝血不足,头发稀少枯黄,用补血养精的枸杞子、桑椹、黑芝麻、羊肝等补养食品能够治疗。肝热目赤(红肿)也需清肝明目治疗。
3.肝主筋,肝主风,爪(指甲)为筋之余,筋得血而养。因此肝血不足,往往出现筋脉(包括韧带、肌腱、滑囊等)拘挛,肢体屈伸不利,关节活动不灵,爪甲发白、变薄、变脆或塌陷。肝血或肝阴不足,易引起抽风、颤动等。高热伤阴.热极动风而抽风,如小儿高烧时的抽风,需用清肝息风或养阴平肝而息风来治疗。
心,与小肠相表里。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是:
1.主血管。心气强(功能),心血盛,则心的功能正常,表现血脉充盛,运行畅通,脉搏不快不慢,从容和缓有力。若心气衰弱,心阴血亏损,则表现脉搏无力,甚至节律不齐,严重者,可致心血瘀阻,出现面色、口唇、指甲发紫,胸背彻痛。这必须要用养心血、益心气、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。保健治疗食物如山楂可以来作为辅助治疗。儿童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外,心血不足的病症少见。
2.心主神志,即人的精神意识、思维活动由心主管。心血足,心气盛,则精力旺盛,神态奕奕,睡眠及神志正常。若阴血虚少,不能养心,则会失眠、心悸、多梦等症,可用养血安神的大枣、酸枣仁、五味子等保健品来治疗。若心经有热,也可引起心悸、失眠、烦躁等症,高热时,可出现神志昏迷,这时需用清心安神的药物或保健医疗食物来治疗。
3.心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,汗为心液。心血盛,则舌体灵活红润,颜面红润光泽,奕奕有神。心血心阴不足,则表现舌体不灵,面色苍白无神。汗为心液的意思是,在出汗过多时,往往出现心悸、心慌的症状。心经有热时,往往舌尖紫红或糜烂,需要清心火的医疗食物来治疗。
小肠的生理主要与小便有关,如心火下移小肠时,则出现小便涩痛或尿血、尿黄,同时舌尖紫红而痛。如中成药“小儿导赤丹”就是用来治疗这种病症。
脾,与胃的关系密切,为表里关系。人吃的饮食物,到胃里只起“盛纳”和“腐熟”之初步消化作用。至于进一步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,运输均由脾来完成。因为脾同人体一生的营养和水液的吸收、分布、排泄有重要关系,故称脾为“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”。同时,营养物质状况的好坏与肌肉的丰满与否、四肢有力与否、以及口唇红润与否有着直接关系,故称为“脾主肌肉、四肢,开窍于唇”。同时脾的功能正常,生血有源,血液充足。儿童保持良好的脾胃功能,饮食佳,消化吸收良好,大便正常,则发育好,肌肉丰满,四肢有力,口唇红润。若饮食不节制,饥饱无度,败坏了脾胃,即出现脾虚胃弱,不思饮食,食后胀满,肢体消瘦,四肢无力,口唇及颜面萎黄无华,大便溏薄,甚则浮肿。此时,除注意饮食调理外,可以吃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茯苓、薏苡仁等健脾益胃的保健食品。若是饮食积滞,则要吃山楂、麦芽、鸡内金、萝卜等消食医疗食品。
肺,与大肠关系密切,相表里。它主管呼吸,并担负着把吸入的氧气(称真气)与由脾消化吸收来的营养物质(称水谷精微)相结合成为宗气的功能。宗气推动气血运行布散以营养全身,保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;同时又通过肺气的作用,把人体的代谢废物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,这叫“肺朝百肺,肺主宣发与肃降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”此外,肺与皮毛的荣润、鼻孔的通畅及嗅觉的灵敏有关,称为“肺主皮毛,开窍于鼻。”若儿童在四时季节变换时,不注意衣着增减,外邪(如风、寒、湿)极易侵犯皮毛,出现恶寒、发热、头身疼痛、鼻塞或流清涕、咳嗽、咽痛、咽痒等外感风寒之症;或寒而化热,而出现咳嗽痰黄、涕黄、发热明显等肺热症状。也可因皮毛受风,而出现头面或上半身突然浮肿,中医称为风水(急性肾炎)。外感风寒时,可服姜葱红糖汤及白菜疙瘩、香菜根等来发汗驱邪。风水浮肿,可服白茅根汤等。
肾,与膀胱关系密切,相表里。肾与人体的生长、发育、繁殖直接相关,并主管骨、牙齿及脑髓,称“主骨,生髓,通于脑,齿为骨之余。”并与耳的听力及头发的长落有关,称为“肾开窍于耳,其华在发”。此外,人体对水液的吸收利用及废水的排出,除与脾、肺有关外,还与肾密切相关。膀胱只是起贮尿作用,而膀胱的正常启闭排尿,全靠肾气(肾的阳气)来气化而完成。若小儿生来健壮,生后调理又好,则肾精足,肾气旺,可见筋骨健壮,牙齿生长好,头发乌黑浓密,耳目聪明,排尿正常。若先天不足,后天失养,则可出现五迟(智迟、行迟、语迟、齿迟、囟门闭合迟),并可出现遗尿之病症。这时,应服补肾的保健食品,如龟、鳖、核桃仁、山茱萸、蜂王浆等。
中医把人体划分为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五脏生理系统,每一脏各有其独特生理功能,又互相密切联系,构成了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整体,担负整个人体的功能。每个脏都有它所属的腑,并通过经络,把外而肌肤、五官,内而筋骨脑髓,同五脏生理系统联系起来。中医又把构成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类物质称之为“精”,把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称之为“气”。精与气之盛衰,代表了人体体质的强弱。
精又称阴精,它包括精、血、津、液。精与血,不但是人体组织结构的物质基础,也是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物质依据,精血充足,身体强壮,故称“血盛则形强”,所谓“形”,即表现于外的形体与神态。若儿童精血亏损,则表现发育迟缓、形体消瘦、神疲乏力、发稀枯黄、牙齿生长不好,甚则骨蒸潮热、舌红口燥等。一般可用桑椹、黑芝麻、枸杞子、核桃仁等保健食品来补养精血。
气是指阳气,直接的含意就是功能活动。一般把人体各脏生理功能活动的强弱,称之为气的强弱、盛衰等,如肾气盛衰、心气强弱、脾气虚实等等。因气的由来及生理功能的不同,可分为元气、宗气、中气、营气、卫气等。平时说的先天足与不足,主要就是指的元气,小儿先天不足,就是指元气衰,表现发育迟缓;身体虚弱等,可吃人参、黄精、虫草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核桃仁、胎盘、蜂王浆等营养、保健补品。宗气是指自然界吸入之清气(氧气)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得来的水谷精微(营养物质)结合而成。宗气形成于肺而积于胸中,能助肺司管呼吸,助心以行血。因此,凡呼吸、声音的强弱以及气血的循行,都与宗气有关。营气是运行脉管中,是血液化生和组成的重要成分,并有营养全身的作用,实际是被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。卫气是保卫人体的气,具有卫外作用,若小儿身体虚弱,卫气不足,则表现抵抗力弱,极易为外邪所侵,如易患感冒、易汗出等等。可以吃人参、黄芪、五味子、山茱萸等补养中药以及糯米、浮小麦等保健食品来补养卫气,增强抗病能力。
阳气之所以存在,全靠着阴精,阴精之所以化生,又全赖于阳气,精足则气旺,精、血、气调和,百病不生。精与气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基础,而每一脏腑各有自己的生理功能。
肝,它与胆的关系为一脏一腑,称为相表里。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是:
1.肝与情志关系密切,称为主疏泄。主是主管的意思,也就是肝气要疏通条达。如果因情绪不好,如生气、急怒等,易引起肝气郁结,出现两胁胀痛、情绪抑郁或急燥易怒等症状,一般需疏肝理气的药物治疗。儿童这种情志病少见。
2.肝藏血,肝开窍于目,目得血能视,发(头发)为血之余。因此肝血不足时,往往视物昏花,视力减退;肝血不足,头发稀少枯黄,用补血养精的枸杞子、桑椹、黑芝麻、羊肝等补养食品能够治疗。肝热目赤(红肿)也需清肝明目治疗。
3.肝主筋,肝主风,爪(指甲)为筋之余,筋得血而养。因此肝血不足,往往出现筋脉(包括韧带、肌腱、滑囊等)拘挛,肢体屈伸不利,关节活动不灵,爪甲发白、变薄、变脆或塌陷。肝血或肝阴不足,易引起抽风、颤动等。高热伤阴.热极动风而抽风,如小儿高烧时的抽风,需用清肝息风或养阴平肝而息风来治疗。
心,与小肠相表里。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是:
1.主血管。心气强(功能),心血盛,则心的功能正常,表现血脉充盛,运行畅通,脉搏不快不慢,从容和缓有力。若心气衰弱,心阴血亏损,则表现脉搏无力,甚至节律不齐,严重者,可致心血瘀阻,出现面色、口唇、指甲发紫,胸背彻痛。这必须要用养心血、益心气、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。保健治疗食物如山楂可以来作为辅助治疗。儿童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外,心血不足的病症少见。
2.心主神志,即人的精神意识、思维活动由心主管。心血足,心气盛,则精力旺盛,神态奕奕,睡眠及神志正常。若阴血虚少,不能养心,则会失眠、心悸、多梦等症,可用养血安神的大枣、酸枣仁、五味子等保健品来治疗。若心经有热,也可引起心悸、失眠、烦躁等症,高热时,可出现神志昏迷,这时需用清心安神的药物或保健医疗食物来治疗。
3.心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,汗为心液。心血盛,则舌体灵活红润,颜面红润光泽,奕奕有神。心血心阴不足,则表现舌体不灵,面色苍白无神。汗为心液的意思是,在出汗过多时,往往出现心悸、心慌的症状。心经有热时,往往舌尖紫红或糜烂,需要清心火的医疗食物来治疗。
小肠的生理主要与小便有关,如心火下移小肠时,则出现小便涩痛或尿血、尿黄,同时舌尖紫红而痛。如中成药“小儿导赤丹”就是用来治疗这种病症。
脾,与胃的关系密切,为表里关系。人吃的饮食物,到胃里只起“盛纳”和“腐熟”之初步消化作用。至于进一步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,运输均由脾来完成。因为脾同人体一生的营养和水液的吸收、分布、排泄有重要关系,故称脾为“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”。同时,营养物质状况的好坏与肌肉的丰满与否、四肢有力与否、以及口唇红润与否有着直接关系,故称为“脾主肌肉、四肢,开窍于唇”。同时脾的功能正常,生血有源,血液充足。儿童保持良好的脾胃功能,饮食佳,消化吸收良好,大便正常,则发育好,肌肉丰满,四肢有力,口唇红润。若饮食不节制,饥饱无度,败坏了脾胃,即出现脾虚胃弱,不思饮食,食后胀满,肢体消瘦,四肢无力,口唇及颜面萎黄无华,大便溏薄,甚则浮肿。此时,除注意饮食调理外,可以吃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茯苓、薏苡仁等健脾益胃的保健食品。若是饮食积滞,则要吃山楂、麦芽、鸡内金、萝卜等消食医疗食品。
肺,与大肠关系密切,相表里。它主管呼吸,并担负着把吸入的氧气(称真气)与由脾消化吸收来的营养物质(称水谷精微)相结合成为宗气的功能。宗气推动气血运行布散以营养全身,保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;同时又通过肺气的作用,把人体的代谢废物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,这叫“肺朝百肺,肺主宣发与肃降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”此外,肺与皮毛的荣润、鼻孔的通畅及嗅觉的灵敏有关,称为“肺主皮毛,开窍于鼻。”若儿童在四时季节变换时,不注意衣着增减,外邪(如风、寒、湿)极易侵犯皮毛,出现恶寒、发热、头身疼痛、鼻塞或流清涕、咳嗽、咽痛、咽痒等外感风寒之症;或寒而化热,而出现咳嗽痰黄、涕黄、发热明显等肺热症状。也可因皮毛受风,而出现头面或上半身突然浮肿,中医称为风水(急性肾炎)。外感风寒时,可服姜葱红糖汤及白菜疙瘩、香菜根等来发汗驱邪。风水浮肿,可服白茅根汤等。
肾,与膀胱关系密切,相表里。肾与人体的生长、发育、繁殖直接相关,并主管骨、牙齿及脑髓,称“主骨,生髓,通于脑,齿为骨之余。”并与耳的听力及头发的长落有关,称为“肾开窍于耳,其华在发”。此外,人体对水液的吸收利用及废水的排出,除与脾、肺有关外,还与肾密切相关。膀胱只是起贮尿作用,而膀胱的正常启闭排尿,全靠肾气(肾的阳气)来气化而完成。若小儿生来健壮,生后调理又好,则肾精足,肾气旺,可见筋骨健壮,牙齿生长好,头发乌黑浓密,耳目聪明,排尿正常。若先天不足,后天失养,则可出现五迟(智迟、行迟、语迟、齿迟、囟门闭合迟),并可出现遗尿之病症。这时,应服补肾的保健食品,如龟、鳖、核桃仁、山茱萸、蜂王浆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