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 青铜厨具与食器的发展
(二) 青铜厨具与食器的发展 : 三代是灿烂的青铜时代,它可能诞生于夏代晚期,到商代迅速隆盛,它的隆盛时期,共延续了1 000多年,包括整个殷商时期和西周。仅在殷代妇好 (武丁之妻,著名女将) 的墓穴里,就出土了青铜器468件。东周一个三等诸候国的国君——曾候乙的墓葬,就出土青铜器和青铜构件共达了10 000公斤。目前已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,重达875公斤,通耳高133厘米,长110厘米,宽78厘米。另一个大食器是曾候乙墓出土的两个大铜缶 (盛酒或盛水用),每个高1.3米,重300多公斤。这样巨型的铸件,没有二三百人协作的工场是造不出来的。到东周时,已掌握脱腊铸造法,青铜器具更加精美。我国青铜艺术精品,居于世界青铜时代的前列。青铜器出土数量之多,则是世界之冠。目前仅是青铜日常用具,就已出土上万件,其中饮食器占多数。如烹煮器有鼎、敦、鬲、镬、釜等; 切割器有刀、俎 (砧板) 和案(案可作俎,又可作食桌); 取食器有匕 (三代的铜匕,有舀饭的圆匕、取肉的尖匕之分)、箸 (筷子) 和勺 (挹酒或挹汤用)。盛食器有簋、簠、盨、豆、盘等 (鼎和敦有时也用来盛肉上桌); 饮酒器具有爵、角、斝、盉(爵、角、斝、盉都有脚,亦可温酒)、觚、觯、兕、觥等; 盛酒器具有尊、卤、方彝、兽形尊、壶、罍(亦用于盛水) 等; 盛水器有盆、盂、鉴 (亦用于放冰)、缶 (亦用于盛酒)、瓿、斗等。由以上可见,我国早在二三千年前,厨具与餐具几乎是应有尽有了。殷墟还出土了铜锅、铜铲和能切薄肉的铜刀,这是殷代已盛行炒菜的实征。东周还有“敦”,它是一个圆形炖肉器皿,敦的顶盖和锅底,像一个圆球被平分成两半,敦盖比一般鼎盖深而且重,设计出这种形状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压力,使肉易于炖烂。可以说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压力锅。
三代时,青铜器一般为贵族享用,一般老百姓日常用的炊煮器和盛贮器,多为陶器。据考古发现,商代前期 (如郑州二里岗遗址) 已有挂釉的陶器,烧成温度达1 000℃。江西清江吴城遗址 (属商代中期) 发现两座商代龙窑,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龙窑,龙窑能烧制高温、大型、精美的陶瓷,那两座窑址附近的墓葬中,发现有高岭土制的瓷片,烧成温度已达1 200℃,可见商代中期已出现原始瓷。到了西周,原始瓷的生产已逐渐普及,在陕西岐山、长安,河南浚县、洛阳,江苏丹徒,安徽屯溪等西周遗址中,都出土了高岭土烧制的原始瓷,釉色有淡黄、青绿、青灰等,器皿有簋、罍、豆罐、盂、碗、尊、盘等。
三代的饮食器还有专供贵族享用的漆器和玉器、象牙器,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中期遗址,出土有木胎的漆盘和漆盒,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漆制食器。到了东周时期,又出现了更轻便的紵麻胎漆器,这时漆器已逐渐普及,尤以楚国的髹漆业最为发达,到现在仍有许多存世精品。殷代妇好墓出土许多精致的玉石和象牙食器,计有玉壶、玉盘、玉簋、玉勺、玉匕、玉臼、玉杵和象牙杯等。
三代时,青铜器一般为贵族享用,一般老百姓日常用的炊煮器和盛贮器,多为陶器。据考古发现,商代前期 (如郑州二里岗遗址) 已有挂釉的陶器,烧成温度达1 000℃。江西清江吴城遗址 (属商代中期) 发现两座商代龙窑,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龙窑,龙窑能烧制高温、大型、精美的陶瓷,那两座窑址附近的墓葬中,发现有高岭土制的瓷片,烧成温度已达1 200℃,可见商代中期已出现原始瓷。到了西周,原始瓷的生产已逐渐普及,在陕西岐山、长安,河南浚县、洛阳,江苏丹徒,安徽屯溪等西周遗址中,都出土了高岭土烧制的原始瓷,釉色有淡黄、青绿、青灰等,器皿有簋、罍、豆罐、盂、碗、尊、盘等。
三代的饮食器还有专供贵族享用的漆器和玉器、象牙器,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中期遗址,出土有木胎的漆盘和漆盒,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漆制食器。到了东周时期,又出现了更轻便的紵麻胎漆器,这时漆器已逐渐普及,尤以楚国的髹漆业最为发达,到现在仍有许多存世精品。殷代妇好墓出土许多精致的玉石和象牙食器,计有玉壶、玉盘、玉簋、玉勺、玉匕、玉臼、玉杵和象牙杯等。